

过去几天,我陆续读完了后台所有关于「精神离职」的故事。
精神离职,是一种在面对工作时,介乎于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状态,只最低限度完成自己的份内工作——听起来很轻松,但大多数故事浸透的却是失望与焦虑。
阅读它们的感受,像山洪一样,将我长时间困在水底。
直到前几天早会,Blake 说他醒来时,在犹豫究竟是为朋友圈里的某条援助新闻,增加一个转发,还是把这点时间花在煎一个美味的鸡蛋上。
他最终选择了后者。那个鸡蛋就像一根绳索,让他得以短暂的从水底探出头来,喘一口气。
它没有办法提供关于对抗「职业倦怠」的,一劳永逸的解法。但我依然在整理故事的过程中,获得了几分钟喘息时间。
疲倦生活里,谈英雄梦想或许显得奢侈,但当下的一点点糖分也是好的。
对工作再次感到失望,是周末的一次加班,甲方临时要求加一整条街的设计方案,却只给了两天的时间。那一刻,我突然对工作失去了热情,当你热爱的事变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的时候,我觉得自己再也不想要做设计了,好累。
被告知降薪 30% 后,整个人精神恍惚了几天。但疫情下辞职再去找工作感觉应该比在公司平躺更难受,所以开启了精神离职状态,每天摸鱼聊天。
我是 2020 届地产人力管培生,今年谈退了七八十个人。干这种事儿是很需要心狠手辣或极度理性的,但我又是非常「热情东道主」的性格,所以真的非常抑郁。我才毕业两年多,甚至没有经历过正常市场行情下人力工作的开展,为什么要我持续做这种丧良心的事?
国企银行。四年了,刚到这个地方的3个月,突然确诊抑郁。为了活下去,我试着融入这个环境,但最近,对工作的厌倦已经弥漫至我的生活,抑郁好了又犯好了又犯,每天像一副空洞的皮囊。
在欧洲小国工作,入职将近三年,精神离职两年,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工作内容都不是自己想要的。但是辞职就没有足够的存款维持在这里的生活。
一口气读下来五个「丧丧」的故事,我突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一个梦。梦里心意坚定的要去某个地方,为此走了很远的路,从深夜一直到黎明。然而抵达时,却发现目的地其实只是一片废墟。
像极了一个隐喻。以前总是对未来和远方充满天真美好的希望,在一个地方待得不开心了,就立马奔赴下一个地方。但现在,动荡的外部环境让我们开始怀疑,离开,可能也不过是从一个囹圄跳往另一个囹圄。
征集发布的前两天,刚好是 2023 年国考报名开始的时间,人数很快就突破了 100 万。新闻里说,很多大学生为了保住应届生身份——考公时应届生能够选择的岗位更多,上岸几率也更大——选择了延毕。
体制内一度被很多人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。但翻完留言后,我发现无论是编制、国企甚至出国,顺利上岸之后的生活,对许多人来说,却是另一场无期徒刑。
我有一个大学室友群,名字叫从毕业前的「辣妹嫩模群」悄悄改为了「地球毁灭使命小分队」,大家很长时间不说话,却会在每个周一固定提问:
「为什么地球还没有毁灭?是彗星转道了还是恐龙复活蓄力不足?」
真好,至少对世界毁灭这件事,我们还是有一点点想象力的。
精神离职之后我迷上了绿植,但是绿植有一点枯萎就会很焦虑自责,我觉得焦虑只是暂时被压抑了,并没有真正的消失。
精神离职的时候其实并不快乐,因为我是个很上进的人,所以当我在应付很多工作的时候我是痛苦的。我逐渐把自己边缘化了。而且自己也很害怕,害怕以后就习惯这样了,从而慢慢成为很差劲的人。
最近淘宝开了斗地主,大概是我在职场玩斗地主玩到眼睛充血,才会看一两眼邮件。 失去了提需求的热情,因为感觉没啥希望。想着刷简历,但大家都知道,普通的我们有一份工作已经是人生赢家。消费没有降级,死贵的眼霜还是依然购入,试图遮盖岁月留给我的痕迹,戒了 2 个月的咖啡,喝着 40 元特调中药。「思虑别太重」,老中医如是对我说。
翻阅这些故事的时候,我一直在思考,「精神离职」是否真的是一种有效抵抗,好像大多数回答都是「否」。
尤其是,在所谓正确的价值观里,安于现状,不思进取是可耻的。这种驯化如此之深,以至于我们总是无法怡然自得地摆烂。
有人在舒服的同时,必须给自己搞出一些麻烦,扫扫兴,才能「心安理得」地享受它。所以人们总是一边安于现状,一边说服自己相信这现状是一种灾难,活在自毁的恐慌中。
但如果「精神离职」也没用的话,到底要怎样才能自救呢?我翻到了另一些答案。
卷的惯性巨大,立刻停下来显然不现实,那就只能用「点刹」,像驾校教练所说的那样。当不再以「升职加薪」为工作唯一目标后,我按时下班的次数明显增多。出乎意料的是,并没有人在下班后再来联系我,甚至连我以为的耽误工作的情况都没有发生。
当我知道在这里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成长空间的时候,就想破罐子破摔了。我甚至会把同事的ppt和自己的先比对好,不要出彩,也不要太差劲就可以。完成分内工作之后的其他时间我用来考证,看动漫,去画画……生活变得明亮了起来。人生这么长,不能让乳腺增生一直变大!
以前准点下班会有种负罪感,或者出头鸟的不安感。还想着,要假装去接水悄悄走到电梯附近,以免引起同事的注意。后来我想开了,我是按照一天八小时收费的。甚至在转正前和领导直说了——由于上班过于专注,我一过六点就头疼脑热,必须下班。所以我坚持了四五个月没有加班,同事拉了个群,群名叫「卷死 Nadia」。
上斑摸鱼从包里翻出护手霜,突然找到了工作的意义——如果我不去上班,可能直到护手霜过期,也想不起来要用它。类似的理由还有,在下班路上听到的让人惊喜的歌曲,可以穿给别人看的新衣服,固定的健身时间……如果不工作,类似的快乐也就不复存在了。也许工作不是开心的,但当这些东西,和我生命一起都在毫无意义的消耗的时候,就好像有点意思了。
护手霜的故事,让我想起在前公司楼下,有一家 24h 健身房。有时候被迫加班,同事们会去那里混到 9 点再打卡,这样可以换来第二天早上晚到一小时的「福利」。
有一次,大家突发奇想:如果把运动当作主业,上班当作顺便,8 个小时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。
后来我们的「主业」又多了游泳、一周一节美术课、周末固定聚会以及午休时隔壁商场的书店闲逛……那段时间,我居然意外将豆瓣清单里的「想读」都清空了。
写这篇稿子的空隙,我站在阳台上看了很久的夕阳。起初是一片铺天盖地的暖色,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天空,像电影里,意中人出现时脚下的五彩祥云。后来只剩一下一条窄窄的淡粉,点缀在楼宇的顶端,另一边,月亮升起来了,带着三颗刚好可以连成弧线的星子。
回到书桌前,原本打算长篇大论地探讨一番「现代性」是如何通过工作伦理来迫使人「异化」的我,突然放弃了。
可能对我们来说,工作的意义,就是为了衬托出眼前的夕阳和月亮如此动人。
这段时间因为广州疫情反复,楼下每天都有大喇叭循环播放:「各位街坊邻居,进入请扫通行码」,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八点。
Source link
Copyright Disclaimer: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(including texts, images, videos and audios)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-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.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,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info@newsforman.com.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,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"Read Original Post" below.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, please send to info@newsforman.co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