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
想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,就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;
前几天,表姐半夜打电话向我哭诉。
“我是受过苦的人,也通过读书完成了人生逆袭。
我经常说苦难会让一个人深刻,但我如果有个女儿,我是不忍心让她吃苦的,因为用苦难倒逼孩子学习,远不如引导她看见自己的梦想,用内在驱动力激发她读书的兴趣。”
这句话很实在,身为父母,我们努力向上挣扎,就是不希望孩子生下来就是吃苦受累的命。
如今时代变了,更富足的生活中,我们不能再像老一辈那样,拿“不读书就得吃苦”的论调搪塞孩子。
想让孩子爱读书,体谅父母的不易,需要我们转变思维,改变教育方式。
后喻时代
别再拿“吃苦”吓唬孩子
也是这个暑假,一位妈妈带孩子捡垃圾的新闻上了热搜。
为了让10岁的儿子戒掉手机,这位妈妈让孩子背着麻袋,沿路翻找垃圾箱,捡空瓶子卖。
后又让儿子凌晨三点起床,跟着某位菜市场大叔进菜卖菜。
起初,效果立竿见影,孩子先是趴在马路上哭,后又感慨赚钱的辛苦。
视频播出后,不少父母点赞:
“这个办法真棒,我也打算让孩子吃一番苦头。”
可仅仅几天后,剧情就来了个180度大反转。
这位儿子回家休息了两天后,又像从前那样抱起手机玩个不停。
其实,这种“翻车”的案例不胜枚举。
有的孩子捡垃圾时,权当娱乐,感觉比读书有意思多了;有的孩子回归正轨后,对父母的举动不屑一顾,还吐槽说:
“都什么时代了,就算不读书,我也可以送外卖、开网店,根本不用捡垃圾养活自己啊。”
比起捡垃圾,那些体验工地搬砖、池塘挖藕,跟父亲跑长途的孩子也都一样,被吃苦受累短暂刺激后,又在安稳的生活里,恢复原样。
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提出了“后喻时代”的概念。
后喻时代是指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下,孩子比父母更容易掌握新技能,会出现晚辈向前辈传授知识的情况。
孩子们适应能力强,有一定的分辨力,因此,他们完全能判断出父母设计的“苦肉计”,不过是小打小闹。
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《变形记》里那些富二代,从贫困山区回城后,多数还是老样子。
短暂的刺激,发挥不了长期效用;表面的阵痛,无法触及孩子内心深处的“厌学”情结。
育儿博主王人平说:
“孩子今天能够因为厌恶劳动的辛苦而学习,明天也会因为厌恶学习的辛苦而再次放弃学习。”
很多时候,孩子不是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,而是对上学读书不抱有兴趣。
而不感兴趣的事,怎么倒逼也长久不了。
时代变了,教育理念也需应时而动,别再拿“吃苦”吓唬孩子。
毕竟,现在的孩子,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唬住的。
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,讲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他的一位朋友,是医科大学的高级教授,对儿子从小进行军事化管理,希望有朝一日,孩子能出人头地。
他和妻子为孩子制定了“三有三没有”方针——有考满分的主课;有擅长的体育项目、有坚持下来的艺术特长;生活里不能有电视手机、电子游戏和不良嗜好。
在这种高压教育下,儿子在17岁这年,考入了一所顶级学府。
但任何人都没想到,孩子入学一年后,就沉迷网络,成了典型的网瘾少年。两年后,因为全科成绩不及格,被学校除名。
面对暴怒的父亲,孩子更愤怒地说:“你让我读书,无非是想
Source link
Copyright Disclaimer: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(including texts, images, videos and audios)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-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.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,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info@newsforman.com.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,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"Read Original Post" below.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, please send to info@newsforman.co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