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跟小姨明天要正式开始第一场直播了!因为只有直播才给到最低的福利,商城上架不能这么低……
谁让对方是国民品牌雪中飞,且一件长款羽绒服只要199呢?还有薅不完的福利和秒杀呢?
我们只好妥协了。凌晨3点,1200公里,跨越小半个中国,就为它了。
但就我们这小白水平,好怕直播变劝退啊,为这事儿我们俩已经焦虑好几宿睡不着了!你们可别嫌弃我们啊……
闺蜜最近很头疼,因为她发现自己女儿有个“毛病”越来越明显。
说句玩笑话啊,「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」,对于咱们中年人来说,那就是一种聊以自慰的人生哲学。
我们的期许:你得向优秀的看齐啊,不然怎么有进步的动力?
但现实却是:好的不比,只比差的,一点上进心都没有。
有没有发现,「比较」其实是我们获得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。
比别人好,证明我还不错;比别人差,那我是不是要更努力?
这种心理的背后,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提出的一个而理论——
在缺少客观判断标准的情况下,我们会习惯和他人进行比较,以此来评估自己的能力,提高自我评价的可信度。
它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,形成更为完善的自我评价。
我们总说,孩子好的不比、只比差的,是没有上进心的表现。
要知道,孩子本身,对于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是十分在意且敏感的。
一旦他觉察到,他的良好形象即将被另一个人打败或者替代,那他可能就会想方设法的从别处找寻优越感,来维持自己的面子。
在年幼的他们来看,和不如自己的人比,让父母看到我比一些人是强的,大概就是付出成本最低、也最好见成效的一种方式了。
我自认为已经尽可能的规避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回事,但有些话偶尔还是会脱口而出。
有一回,只是跟CC说了一句,“诶,你们班那xx特别有礼貌啊,每次都跟我打招呼!你就没那么热情。”
结果CC就一脸不情愿的回应我:“但是他学习没我好,我数学比他好多了!”
你看,他们极易从话茬中推测出一些信息,并认为是“地位不保”的预兆。
所以才会忙不迭的从另一方面找补,给你树立一个好的形象。
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这不正是他们想要变好的一个表现吗?
不然也不通过这种方式来挽回自己的“面子”,我直接破罐子破摔不就好了?
教育家霍懋征曾经说过: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,都愿意学好。
关键在于我们的做法,是不是屡屡让他遭受打击,而不得不把上进心隐藏。
孩子总跟不如自己的人比,我们还应该警惕,这可能是他们发出的情绪“警报”。
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格伦·菲尔鲍曾经提到过:
幸福感从比较中产生。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,主观幸福感就高。现实条件低于标准时,幸福感就低。
简单点说,如果我们把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参考标准,那么就会感到更幸福。
但如果把比自己优秀的人作为参考标准,那么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。
所以,如果孩子持续性的跟“差生”比,可能是因为他们想从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。
可是,在最最天真无忧的年纪,幸福感为什么会如此低呢?
回想一下,你是不是有意无意会拿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,又或者,永远只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:
-
别稍微进步点就骄傲了啊,你看看人家xx比你强多了!
-
-
-
越是小的时候,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越是脆弱,他们还没能进化出自我愉悦的能力——不管别人怎么说,我自己认可我自己就够了。
相反,他们的自尊心,大多都来源于你的、周围人的认可。
如果你话语间总是有意无意的在打压他的信心、摧毁他的自尊,孩子每天都处在这种被比较、被否定的环境中,负面情绪一定是非常浓烈的。
所以,他们才会通过这种向下比较的方式来让自己更轻松一点,从压抑的氛围中获得喘息的机会。
如果孩子总说“xx还不如我”的话,你一定要时刻观察孩子的情绪。说不定,这就是他向你发出的信号。
了解了孩子向下比较的内在动机,相信大家也能感悟到:
一味的横向比较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动力,反而可能让他们失去向上的热情。
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这么说,非要去较真:“嘿,你不行你还有理了是吧,怎么不跟好的比呢?”
难道我们非要让孩子承认,他就是不如别人、他就是能力不行,才算完吗?
我们真正希望的其实是孩子可以“好”,所以我们的引导方向,就应该从“比别人差”变为可以“跟别人一样好”。
是我实践多次,亲测有效的,既不伤害孩子的自信、自尊,又能让他有改善的动力。
比如啊,有一回拼完积木,CC没收好,结果呢,经过的DD不小心踩到硌脚了。
本来C爸就洁癖属性,看不得乱,再加上又产生二次伤害,气头上说了她两句:
人家童童(邻居家小伙伴)比你强多了,哪次你跟他一起玩,不是人家都把你们摆列的一摊子收好的?

眼看C爸又要发作,我赶紧从中调和,把CC叫到一边说:
你看啊,乐高没收起来硌到弟弟脚了是吧,这么坚硬,其实硌一下挺疼的。而且,爸爸不喜欢乱,这你是知道的呀~(这是描述事实)
但是呢,我知道你肯定不是故意的,弟弟哭了你也有点愧疚是吧。(这是说出她的感受)
没关系啊,现在把乐高收起来就好了啊,收的也能像童童一样好而且下回你不就记住了?(这是再给她一次机会)。
这个过程呢,就会让孩子知道,自己不好、错了,也没关系,我还有弥补不足或者是补救错误的机会。
邻居孩子书桌比她干净——你好好收拾,也能跟她一样整洁!
这样引导,他们又怎么会总是找借口,用别人的缺点来为自己“狡辩”呢?
说再多遍不要跟别人家的孩子比,但说句实在的,内卷这么厉害,一个个优秀的参照在旁边摆着,我们很难不去权衡。
一个有效的方法是,把“比较”弱化,把“方法和目标”强化。
比如CC一个小伙伴,每次的作业都写得很认真,字迹工整也很少出错。
我如果说:“你看XX人家口算题每次都全对,你看你马虎的,加减号都看错!”
但如果我换个说法:“XX口算正确率特别高,他做题都是边看题边在心里默读,这样加减就不会混淆。
而且它草稿也打的清楚,每列都对齐,就降低了看串的错误,我觉得你也可以试试,应该能提高正确率。”
核心就在于,后者没有任何打压,我们是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,给了他“你也可以做的很好”的信心。
当然了,有时候也不是不能比,而是要把横向比较转变成纵向比较,多关注孩子个人的变化和进步。
-
成绩就算没小A好,但比起上次,是不是已经进步了两名?
-
写字写得是没小B好,但是之前草上飞的字迹,难道不是愈发工整了?
-
那个曾经所有东西都乱丢的娃,现在不也是能物归原位了?
我们啊,就是太容易焦虑了,以至于总看着别人家孩子的“长处”。
当你真正看到孩子的这些变化,你才会发现,原来我们眼睛光盯着别人,却错过了自己家孩子这么多的成长。
我们视频号开通啦,只想看「浓缩精华」的,来找我们玩吧!
最轻易毁掉孩子的3个字,你可能每天都在说…

我们是CC爸妈,家有一双儿女CC&DD。
C爸:中国医科大学硕士、三甲医院主治医生;
C妈:报社育儿主编,畅销书《家长好脾气,才有好教育》、《吃好睡好不生病》作者;
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、疾病、心理知识。公众号:CC爸妈(cc-bama)
觉得文章有用,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!
Source link
Copyright Disclaimer: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(including texts, images, videos and audios)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-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.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,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info@newsforman.com.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,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"Read Original Post" below.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, please send to info@newsforman.co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