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
洞见(DJ00123987)——不一样的观点,不一样的故事,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。点击标题下蓝字“洞见”关注,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、有意思的延伸阅读。
来源:慈怀读书会(ID: cihuai_dushuhui)
♬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朗读音频

身处卑微时,世人就对你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见而无睹。但只要自己摆得正心态,卑微反而能给人意外之喜。
“身处卑微,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,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。”
这是杨绛先生写于书中的一句话,蕴含了深刻的处世智慧。
生活中,很多人总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卑微,一辈子挣扎着求出头,结果耗费了毕生精力,却又落得一事无成。
其实卑微并不可怕,相反,一个人越有智慧,越安于卑微。
真正的成熟,要从经得起世事炎凉,看得透世间百态开始。
人在顺境时,往往都容易犯一个错误,就是会自视过高,把平台当本事。
殊不知,你能有所作为,能力只是一部分,更在于平台给了你机会和资源。
知乎有一个热门话题:有哪些真相,是你在离职后才发现的?
最高赞的答案是,当你离开这个位置,没有了所谓的人脉,就会发现,“到哪里都有饭吃”其实很难实现。
工作期间,由于他负责跟进的项目成效良好,让他一度在本地行业圈内闯出了一番名气。
被夸赞得多了,他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,多次找领导要求升职加薪。可毕竟他资历尚不足,领导并没有同意。
创业之初,他信心满满,想着凭自己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,还怕没有资源可用。
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很多客户知道他辞职的消息后,对他就变了样,再没有之前的热情。
有些留情面的,会听他介绍一会新业务,有些则直接拒绝,态度宛如陌生人。
到后来,为了争取客源,他不得不放下以前的骄傲,四处求人。
可即便如此,新公司由于经营不善,还是连连处于亏损状态。
“我现在才知道,之前别人尊重我,不是因为我有多厉害。离开了平台,我什么都不是。”
想起自己曾经意气风发的模样,再对比如今的艰难现状,阿鑫深有感慨。
不管你在过去的岗位上得到多少认可,都只是平台赋予你的光环,失掉这个光环,你其实就是个平凡无奇的人。
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,你也远没有自己想像中那么重要。
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,但只有经历过从高峰到低谷的转换,方能知人情冷暖,识人心真假。
人生在世,天资不同,志趣不同,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抵达高处。
如果现实条件不具备,却又一味强求自己有所作为,只会越活越累,备感失志。
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,不甘心每天过着拉磨的平淡生活,便总寻思着要外出见世界。
不久,机会终于来了,驴得知有个僧人要下山买东西,自告奋勇陪同。来到山下,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,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。
路上行人看到驴时,都虔诚地跪在两旁,对它顶礼膜拜。
一开始,驴颇有些慌张,可看到一路上都是这番情形之后,它就飘飘然了,心中美滋滋地想,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。
到后来,当再看见有人路过时,它还会趾高气昂地站在马路中间,无比得意地接受跪拜。
回到寺院里,驴就此认为自己身份高贵,不应该再拉磨这么低等的事情了。
刚到山下,驴就远远看见一群迎亲队伍敲锣打鼓迎面而来,于是又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。然而这一次,等待他的却不是人们的跪拜,而棍棒相加。
“原来人心这么险恶,第一次下山时对我顶礼膜拜,今天又变了模样,对我狠下毒手。”
“那天人们跪拜的,是你背上驮的佛像,不是你啊!”僧长听完,摇头叹息道。
其实最怕的不是身处低位,而是认不清自己的份量,看不清自己的位置。
在这种状态下,追求的都是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哪怕再怎么费心费力,也注定会两手空空,白忙一场。
做人贵在自知。有多大手,就端多大碗;是什么料,就充什么用。
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,一个人只有认得清自己是谁,才能活得明白,活出智慧。
世事起伏无常,生而为人,谁都不会一帆风顺,也不会永居低谷。
孟尝君原是齐国宰相,喜欢招揽人才,门下曾有食客三千。
后来孟尝君因为名声太盛,被齐王罢免了官职,宾客们看到孟尝君失了势,就一个个都离开了。
所幸在冯谖的帮助下,孟尝君得以被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宰相官位。
之后冯谖驾车前去接他,一路上,孟尝君哀叹起了过往。
他说,我平常喜好宾客,乐于养士,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,可宾客们一看到我被罢官,都背离我而离去,没有一个顾念我的。
“如今那些离去的宾客要是敢来见我,我一定唾他的脸,狠狠地羞辱他。”
听了孟尝君这番愤慨,冯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:夫物有必至,事有固然,君知之乎?
意思是,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,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,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?
看孟尝君不理解,他接着解释道,“就像生命必然要走向死亡,富贵的人多宾客,贫贱的人少朋友,这也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。”
不得不说,冯谖是一个内心通透的人,因为他拥有认清世相的智慧。
正如《文中子·礼乐》有言:“以利相交,利尽则散;以势相交,势去则倾。”
很多人习惯了在得意时对人情往来习以为常,到了失意时又开始怨天尤人,各种意难平,说到底,是双重标准在作崇。
成年人的世界,很难用简单的善恶来评判一个人,每个人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匮乏暗疾、矛盾分裂、辗转不由己。
很多事情,倘若自己都做不到,又何必对他人求全责备?更别提简单粗暴地评判,甚至是道德绑架了。
有人说,人生的至高境界,是知世故而不世故,历圆滑而弥天真。
在他人眼中,她和钱钟书先生都是不太擅交际的人,不爱参加所谓的名谓流会,也不常外出。
作品出版时,一般作者都会忙于做签售和宣传,可是杨绛却从不为之。
2004年《杨绛文集》出版,出版社准备邀请杨绛筹划其作品研讨会,她风趣回绝:
“稿子交出去了,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。我只是一滴清水,不是肥皂水,不能吹泡泡。”
她始终拒绝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,在她看来,跟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往来,是一种负担,她更喜欢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。
家人相继离世后,她干脆就闭门不出,让自己远离俗事喧嚣,完全融入文字的世界。
表面上看起来,这是不识人情,但事实却是,这份不世故,正是缘于最懂世故。
杨绛先生曾在《隐身衣》中写道:
“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,也不用倾轧排挤,可以保其天真,成其自然,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。”
因为深知世事无常,人情复杂,所以才更希望能将自己藏身人海,如此方能不受拘束和干扰,专心治学,过喜欢的生活。
人生好坏,与地位尊卑无关,关键在于,你是否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。
这是写在《杨绛散文》卷首的一句话,无疑也是杨绛内心的真实写照。
一个人若是足够了解自己,便不会小看别人,也由此才会体会“与人无争,只做自己”的自在。
将人情世故看透看轻看淡,不去奢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只做切实的努力,人生就会变简单自在得多。
有人说,生命是一趟旅程,一路走来,你会经历很多人与事,也终会看清世态炎凉,人心不古。
其实人的强大,就是这样一步步从世事考验中锤炼而来的。
高贵也好,卑微也罢,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,属于自己人生的路,终归要靠自己走好。
能告别浮华,守好本心,踏实而行,就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。
点个在看,愿你看清生活真相,依然热爱生活;即使身处卑微,依然心有芬芳。
<p style="margin-bottom: 0px;white-space: normal;outline: 0px;max-width: 100%;font-family: -apple-system, BlinkMacSystemFont, "Helvetica Neue", "PingFang SC", "Hiragino Sans GB", "
Source link
Copyright Disclaimer: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(including texts, images, videos and audios) posted above belong to the User who shared or the third-party website which the User shared from. If you found your copyright have been infringed, please send a DMCA takedown notice to info@newsforman.com. For more detail of the source, please click on the button "Read Original Post" below. For other communications, please send to info@newsforman.co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