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制造了“0添加”焦虑?

$ 海天的“双标门”让线上“0添加”酱料统统卖断了货。虽然“0添加”标准并不为食品专家认可,却不妨碍其正成为财富密码,新势力持续涌入。而海天在市值持续蒸发的窘境下,也开始蹭起了“0添加”的流量。 撰文/ 刘冬雪 编辑/ 李原     最近,在京东旗舰店和抖音的直播间里,陷入“双标门”多日的海天味业开始大打旗下“0金标”酱油的广告,将红色大大的“0”拉满全屏。   据“蝉妈妈”数据显示,7-9月,海天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平均1万多人。“双标”事件发酵后,国庆节至10月17日,场均观看人数达到29.9万,涨了近30倍。而消费者主要在海天直播间下单的,都是“0金标”产品。   “听说海天正抓紧时间,加大‘0添加’酱料的产能。”一位调料行业生产商说。   视频博主辛吉飞的一套“科技与狠活”,带给海天的到底是一记重锤还是机遇,现在已经很难说。一方面,海天市值在“双标门”后,蒸发了数百亿。另一方面,“双标”事件带火了几乎所有渠道和品牌的“0添加”酱料,其中也包括海天自己。   特别是在10月26日,海天又发布了一份被媒体称为“史上最差”的三季报。作为传统销售旺季,上市8年多来,这是海天首次在三季报中出现营收、净利双跌的局面。   当天晚上,辛吉飞现身直播帮海天“洗白”,解释自己并没有妖魔化食品添加剂的意思,只是反对那些用来以次充好的添加剂。   表面看来,辛吉飞的表态标志着海天的风波已尘埃落定,但海天更长远的困局还没有真正解开。从财报上看,海天的产品和渠道增长空间已近极限,如何找到更多元的发展亮点,已成为最令公司头疼的问题。

AI财经社 AI财经社

为什么口腔诊所连锁的很少?

1173字 | 2分钟阅读“牙疼不是病,疼起来要人命。”这是流传在大家口中对口腔问题最深刻的一句俗语。小小的一颗牙齿催生了庞大的口腔行业,随着大家对于口腔健康的日益重视,以及青少年和老龄化人口占比的提升,口腔医疗服务需求大幅增长。在加之外部政策和资本市场鼓励,整个口腔诊疗行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。而居民体会最深的就是小区周边的牙科诊所开了一家又一家,户外的广告牌上也随处可见口腔医院的宣传画面。虽然诊所看着多了起来,但是一到用时却发现遍布大街小巷的牙科诊所有着各种各样的名字,并没有几家是连锁品牌,口碑和治疗情况一无所知,相比其他有品牌的选择,看牙反而无从下手。从经营角度分析,连锁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会带来较低的经营成本,再加上品牌效应对流量的加持,牙科诊所更应该是走连锁化的经营模式,可实际上确是单打独斗,就连北京和上海的口腔诊所也很少有连锁品牌。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连锁品牌的口腔诊所如此之少呢?下面就从行业角度分析下原因。1人才资源的短缺人才是口腔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资源,也是制约其连锁发展的瓶颈。根据《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》2020年我国口腔类别执业(助理)医师数27.8万人,按照2020年中国人口14亿计算,平均每百万人对应的口腔(助理)医师数约为198.5名,与发达国家600-1000的数据相比,还有很大的缺口。尤其是口腔医疗机构有其特殊性,一个人可以开业,十个八个也可以开业,一两百人更可以开业,这种现状导致口腔机构多是单兵作战,独立经营,缺少合作意识、不能形成品牌优势。存在很多个体户、夫妻店,规模越小,越难于发展,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,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吸引部分患者。2口腔治疗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口腔诊疗对器械智能化要求较低,手工依赖性强,治疗最终要依靠医生操作水平来实现。牙科的治疗方面,只是一个局部的治疗,需要经验的积累和精湛的功夫,并不需要复杂的操作配合,诊疗过程无法流程化,导致每天病人数量有限,所以诊所一般1-2个牙椅位足矣。客户与医生的粘性较强,对品牌认可较低,这些都阻碍了连锁品牌化的发展。3外部影响因素最后是从外部影响因素考虑。一类外部因素是政策的影响。口腔医疗市场相对比较特殊,个体执业的限制较少,而连锁品牌经营的审批则更加复杂,这就导致连锁品牌化的难度大于个体经营,一样的收入水平可能连锁的利润更低。另一类则是相较于口腔诊疗的上游供应行业的影响。口腔行业的巨大前景带动了上游口腔耗材的发展,国内外耗材品种繁多、供应商分散,导致规模效应不显著,这些也影响着连锁品牌化的发展。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了现在口腔诊疗行业分散化经营,连锁品牌市场化占有率低的现状。但是随着资本的进一步加入,以及医疗人才的大力发展,连锁经营模式的改进,或许在未来可以看到头部品牌的诞生。作者:杨坤,北大纵横合伙人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所有原创作者 ↓↓↓ Source link Copyright Disclaimer: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(including texts, images, videos and audios) posted above belong

北大纵横 北大纵横

腾讯的股价,最低居然能跌没近3/4。那深圳的房价呢?

$1从2020年开始,我们就一直在见证各种历史。然而,只有进入了2022年,我们才会认识到,既有认知被接二连三地被推翻和重塑,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。我们不禁想触摸周边的世界,感受下温度和光线,再扪心自问:哪些是真,哪些是假?在已经持续下跌了1年10个月的时间长度后,昨天,身在港股和美股的内地互联网、造车新势力概念的上市公司,股票再度迎来了暴跌。如果不是专职投资的人,可能意识不到,反映深圳这座明星城市44年来最伟大成就的互联网企业:腾讯控股,股价在1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,暴跌至只有原来的零头了。在去年的2021年2月18日,腾讯控股的股价达到最高,每股758.9港币;在昨天的2022年10月24日,盘中股价最低下探到了每股198.60港币。只剩下最高点股价的26%了。跌没了将近74%,接近3/4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对促使腾讯股价如此毫无阻力地下跌的背后驱使原因,如果还不一目了然的话,那就真得太业余了。然而,即使知道了暴跌的诱因,投资者再怎么专业,除了离场之外,还能改变什么吗?什么也改变不了。虽然股价还没跌完3/4,但是如果任由情势发展下去,只要再来一次风吹草动,股价继续跌,一直跌没3/4的可能性,也是极大的。在时代变局面前,我们除了为这家公司伤春悲秋之外,能做的就是回顾她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。就如同唐代诗人元稹在《行宫》中所云:—— 寥落古行宫,宫花寂寞红。—— 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。腾讯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,除了2018年经受过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的冲击外,几乎一直在创造企业经营、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、股价不断上涨的奇迹。腾讯是一家谦逊的公司,一直在低调做事、高调提升中国人网上生活的便利性,已经成为了国民级别的基础设施,和水、电、网络一样,渗透进了14亿人的生活。如果有时光隧道的话,我们穿越回2021年初,告诉腾讯的高管人员、几万名员工、海外的机构投资者、大陆的公募基金,代表中国互联网最高成就的明星级企业:腾讯,股价即将在1年8个月后,最低时跌得只剩下1/4余,谁会相信?他们大概只会在心里嘲笑我们:这人不是脑子进水了,就是睁眼说瞎话。互联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的巨大蓝海市场、无可匹敌的互联网创新企业文化、拥抱变化紧跟时代脉搏的经营理念、低调做事和高调回应用户诉求的产品风格……任何一条理由拿出来,都能成就一家优秀的互联网科技企业。更加难得的是,在稳健经营、高速成长的另一面,腾讯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创造令资本市场惊喜的财务报告。她独创的适合中国互联网的盈利模式,就如同印钞机一样,在源源不断地赚取每天接近3-4亿元的利润。所以彼时,不仅是大陆、香港的投资者,就连国际投资者,包括在华尔街有头有脸的世界级投资大师,也包括挪威、新加坡、沙特、南非等主权国家的主权投资基金,谁会相信,腾讯的股价会遭遇如此重大的劫难呢?俱往矣。腾讯股价的下跌,打破了太多专业投资者的固有认知,让这批拥趸从大脑里将基本价值观念教条,掏出来重新晒一晒。在真正的时代变局面前,没有什么不可能。所谓的护城河,说干就干了;所谓的壁垒,脆弱得如同一张白纸。没有任何一种资产,可以轻言穿越牛熊,永不下跌。2(图源:青驿网@浮云游子,版权所有)不可讳言,正是由于腾讯控股、华为、招商银行、平安银行、万科、比亚迪、大疆创新、迈瑞医疗在内的一大批深圳本土企业,这些年的腾飞,证明了深圳作为特区的巨大成功。只有在深圳,才能集体诞生如此优秀的企业。同样地,只有她们,能反哺深圳,成就深圳的美名。只是因为有就业机会,这44年来,深圳不断地吸引内地的奋斗者、创业者、毕业生、科技人才、金融人才,来到这一片热土,使得2021年之前,深圳的人口一直处于净流入状态。但是毫无疑问,腾讯的贡献,最大。因为只有腾讯,是完全的互联网企业,核心员工的绝大多数,在深圳。深圳的房价,在2019年之前上涨的基本面,就来自于以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,所提供的流入人口、消费能力、资本。我们不禁大胆设想一下,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,如果连腾讯的股价,都能跌得只剩下1/4,那支撑深圳房价上涨、维持在高位的基本面因素,一旦消失或者弱化,是否会导致房价也跌掉那么多呢?这个设想非常大胆,也会得罪很多人。从2020年开始,深圳的楼市就一直处于熊市下跌态势中。假如不考虑全市二手房成交套数已经跌到了月均1800套以下,就算只考虑成交价格,也已经比最高点少了30%。如果按照腾讯股价跌幅来参考,那么,在现价的基础上,还要再跌掉一半,50%。当我看到这个跌幅数字以后,也不禁打了个寒战。我从来不敢确定地预言楼市的走势,尤其是短周期的。更不想危言耸听、制造集体焦虑。我不敢言之凿凿地认定将来深圳房价会跌这么多,而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。我只是不得不为最极端的市场情况,做好思想准备。如果说人口流入是最大的基本面,那么,从2022年开始人口净流出呢?如果说深圳有这么多科技创新企业在吸引就业,那么,腾讯、华为、招商银行等无一例外遇到了寒冬,都在收缩、裁员呢?如果说全国的资本都在往一线城市跑,那么,深圳的房价已经明显让从2017年开始买房的人在亏损了呢?如果说深圳供应土地一直以工业、商业用地为主,那么,从2021年开始就大幅度增加住宅用地了呢?……没有那么多的如果。任何一个条件,只要它的出现和加强,能够作为推升资产价格上涨的催化剂,也就同样会在收缩、消失的过程中,作为逆转资产价格,甚至反噬资产的魔盒。其实只要回溯了下历史,做一下跨国比较,我们就发现,1990年代的日本国、东京市,有着比深圳、北京、上海更强大、更坚实的理由,来维持全球最高房价的泡沫。当时的日本人,说东京的房价,是全球最坚硬的泡沫。然而,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了。东京房价跌了整整30年,最低时只有1990年最高时的零头。脚踝斩了。将东邻之国的3代人的时代悲剧拎出来,以史为鉴,并非危言耸听。我也相信我们经济的基本面,以及一系列政策,会比1990年代的日本好。但是,人类能从历史上吸取的唯一教训,就是他们从来不吸取教训。历史的客观发展,不会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和一厢情愿,为转移的。系统越精密复杂、积累的势能越高,其冗余度就越低,能够承受的风险冲击度,就越小。我们都已经进入2022年了,见证国外、国内的黑天鹅,实在太多了。我只是在为自己将来的财务作规划,为应对最极端的情况,做好万全的准备。毕竟,我家在深圳,也有一套自住房。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,充当吃瓜的看客。别那么自信。真的。写在最后:从基层农村出发,在清华大学完成研究生教育后,明哥走过13年深入商业风云、直面资本运作、驾驭浮沉股海的历程。房价变迁、P2P网贷、瑞幸咖啡造假、长租公寓爆雷、中国银行「原油宝」、蚂蚁集团IPO、恒大爆雷……地产巨头刀尖起舞、互联网寡头纵横捭阖、资本人物掀起权谋大戏,在明哥笔下,纤毫毕现,无所遁形。埋头赶路的上班族、披荆斩棘的创业者、商海沉浮的企业主,还是股海中杀伐决断的股民,云集而来,抱团前行。作为领路人,我们为2300+个读者解答了人生命题,重塑了底层逻辑,在职场、资本市场、房市中助力弯道超车,改变了一批年轻家庭的财富轨迹。明哥邀请你加入私密知识圈子:知识星球。7大篇章:商业真相、投资入门、稳健投资、房价解析、下一代成长、人生规划、思维重构,共1000+精华文章等你垂阅,随时和明哥一对一问答。长按上面的绿色图片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付费加入。老用户续费自动8折。下载知识星球App,用微信登录,使用更顺滑。辛辣、深度的文字,见证波云诡谲的时代。没关注?请点击,关注公众号:本号随时可能失联,请再关注备用号: Source link Copyright Disclaimer: The copyright of contents (including texts, images, videos and audios) posted above belong

青驿 青驿
- Advertisement -
Ad imageAd image